地砖塑料的注塑工艺参数控制直接影响产品的外观质量、尺寸精度及力学性能,需从温度、压力、速度、时间四个维度进行精细化调整:
1. 温度控制
- 料筒温度:根据地砖塑料材质(如PVC、PP或ABS)的热稳定性分段设置。前段(进料区)温度略低(150-170℃),避免过早熔融导致架桥;中后段(塑化区)提高至180-220℃,确保材料充分熔融且流动性均匀。
- 模具温度:控制在40-80℃之间,厚壁地砖需较高模温(60-80℃)以减少内应力,防止翘曲变形;薄壁产品可适当降低,缩短冷却时间。
2. 压力与速度匹配
- 注射压力:初始阶段采用中高压(80-120MPa)快速充填,避免冷料导致表面缺陷;后期切换低压(40-60MPa)保压,补偿收缩并减少飞边。
- 注射速度:厚壁地砖采用中低速(50-70%满射速)充填,防止湍生气纹;复杂纹理表面可提高速度(80-90%)以保证细节清晰。
3. 时间参数优化
- 保压时间:根据地砖厚度(通常3-8mm)调整,一般为充填时间的1.5-2倍(5-15秒),确保补缩充分。
- 冷却时间:占成型周期的60%-70%,厚度每增加1mm需延长2-3秒,结合模温控制避免热应变。
4. 其他关键因素
- 材料预处理:吸湿性材料(如PA)需在80-100℃烘干4-6小时,含水率<0.03%。
- 模具排气:设置0.02-0.04mm排气槽,防止困气导致烧焦或填充不足。
- 工艺监控:通过模内压力传感器实时反馈,动态调整保压曲线。
调整策略:首件试模后需检测尺寸收缩率(通常0.5%-1.2%)、表面光泽度及抗冲击强度,若出现缩痕可提升保压压力10%-15%,翘曲则需优化模温均匀性。通过DOE实验设计建立参数组合数据库,可提升工艺稳定性20%以上。

上一条:地砖铺设时如何保证平整度?
下一条:地砖的透水系数标准是多少?